中新網天津5月18日電 (張少宣 王君妍)初夏的東疆親海公園內,星空之下的海岸邊潮汐涌動,泛起藍色熒光,猶如一顆顆鉆石般的“眼淚”墜入大海。日前,天津東疆港附近海域出現罕見的“藍眼淚”現象,場面美輪美奐,吸引人們拍照留念。
據了解,“藍眼淚”成因是由于海洋甲藻中的海螢、夜光藻等所產生的發光現象所致。因夜光藻細胞內具有熒光素和熒光素酶,在夜晚遇到擾動等刺激后,藻細胞內的生物化學反應會激發出生物熒光,使其發出藍色光芒。
而對于一個細胞而言,發光現象轉瞬即逝,能夠形成“藍眼淚”景象,靠的則是無數細胞聚集到一起。但這種發光需要耗能,因此夜光藻并不能一直發光。
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教授張樹林表示,之所以今年天津首現“藍眼淚”,是因為正值春夏交際之時,目前的水溫比較適合甲藻生長,加之海風的影響,將大部分夜光藻聚集到近海岸,形成一定密度,人們才能近距離觀察到這一現象。此次,“藍眼淚”現象的出現屬于海洋環境綜合條件下所產生的正常現象。
“如果藻類的密度達到每升3000至1萬個的范圍,便會引發‘赤潮’。但‘藍眼淚’只是海風將散布的夜光藻吹到了一起,不代表海水中藻類的實際密度,所以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而隨著近期風向以及氣溫的變化,這種現象不久便會消失。”張樹林說道。
另一方面,專家提醒,雖然夜光藻自身對于人體并無危害,但需要在適宜的水環境條件下才能生長繁殖,不建議民眾將其帶回家養殖。而藻細胞在聚集過程中會吸附大量看不見的微生物,可能對抵抗力較差的兒童和皮膚有創傷的人群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建議人們在觀賞“藍眼淚”時,不要直接用裸露的肢體接觸海水。
記者了解到,為了進一步提升東疆生態功能,保持生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天津東疆日前啟動了東部岸線周邊生態環境跟蹤調查,對親海活動灘涂進行有效地跟蹤監測調查,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