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日前召開的張家口市濕地保護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該市濕地總面積107.63萬畝,濕地公園總面積68.12萬畝,建成國家濕地公園8個,濕地公園總面積和國家濕地公園總數均居全省第一。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近年來,張家口市把濕地保護修復列入首都“兩區”的重要建設內容,以濕地公園建設為抓手,通過加強濕地資源保護管理、實施濕地項目建設工程等措施全面加強濕地保護。目前,該市已建成省級以上濕地公園16個、省級以上濕地自然保護區1個。
“通過各項濕地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濕地質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生物多樣性水平不斷提高。”張家口市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管理中心主任王樹凱介紹,懷來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內野生鳥類由原來的169種增加到191種,野生植物由原來的106種增加到318種;康保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內,每年有8800多只遺鷗繁衍生息;在壩上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和蔚縣壺流河國家濕地公園內發現丹頂鶴;在尚義察汗淖爾國家濕地公園內發現赤嘴潛鴨、西伯利亞銀鷗、黑鸛等。
2023年,張家口市組織實施了沽源葫蘆河、蔚縣壺流河、涿鹿桑干河和尚義察汗淖爾4個濕地保護修復項目。王樹凱表示,該市相關部門將持續開展河湖治理、水污染防治、地下水壓采等工程,對濕地進行系統治理,不斷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同時圍繞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在濕地公園內依法依規、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發展濕地生態旅游,不斷滿足群眾多樣多元旅游休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