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花,大型民間傳統焰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
“打鐵花”初源于民間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每年春節開業時和道士們一起為祭祀太上老君而舉行的一種儀式,具有道教神秘色彩和五金工匠的行業特點。后來演變為民間比較綜合的慶祝儀式,多流傳于黃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為流行。開封打鐵花更被譽為黃河流域十大民間藝術之首。
打鐵花表演前,在一處空曠場地搭出六米高的雙層花棚,棚上密布新鮮柳枝,上面綁滿煙花鞭炮和起貨等。棚中間豎立一根六米高的老桿,使花棚總高度達到十米以上,老桿頂上也綁上長掛鞭炮、大型煙花,稱為“設彩”。花棚旁邊設一熔爐化鐵汁,十余名表演者輪番用花棒將千余度高溫的鐵汁擊打到棚上,形成十幾米高的鐵花,鐵花又點燃煙花鞭炮,再配上“龍穿花”的表演,鐵花飛濺,流星如瀑,鞭炮齊鳴,聲震天宇,場景十分壯觀。
打鐵花技藝歷史悠久,表演氣勢磅礴,場面宏大。打花藝人在千余度的鐵花中赤膊上陣而能進退自如,不被燙傷,現代煙花的燦爛奪目和傳統絕技的神秘驚險交織在一起,令人嘆為觀止。打鐵花涵容了道教文化、商貿習俗、民間工藝等內容,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民間藝術寶庫,為活躍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