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堅持制造業立市、建設制造強市的決策部署,體現了天津落實制造強國戰略的堅定決心和果斷魄力。”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周濟對天津的評價。
這樣的堅定決心和果斷魄力需要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實干作風去落實。日前,市工信局的領導班子全體成員、機關處室負責同志、直屬單位主要負責同志以及市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產研團隊等智庫機構相關負責人齊聚一堂,用了整整5個小時,各抒己見,厘清思路,圍繞新年以及“十四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工作任務,尋差距、定方向,找路徑、提方法,鼓士氣、振精神。
找到差距 找準方向
大討論從20個處室負責人的發言中開始。
“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區域競爭日趨激烈,新舊動能轉換的迫切性日趨凸顯!”“雖然這些年石化、冶金、輕紡三大傳統產業產值比重下降了10個點以上,但比重依舊偏高,還在35%左右,而新動能‘底盤’偏小,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等工業戰新產業還沒有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尚有脫節”……一個個尖銳問題拋出。
“用好智能大會這個平臺,主動對接世界500強、國內各行業龍頭企業,尋求雙方合作點。”“梳理建立竣工項目監測清單,緊盯重大項目落地,促推早達產早達效。”“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為主攻方向,加強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構建跨區域成果轉化體系,緩解科技成果供需兩端信息不對稱問題”……一個個努力方向厘清。
“去年天津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達到26%,我們‘十四五’末要達到的目標是占比達40%,這個壓力很大,我們如何才能做到‘跳起來摘桃子’?如何才能實現工作上的突破?同志們要認真謀劃,拿出實招。”市工信局局長尹繼輝在大家發言過程中不時插話,點出重點。
謀劃舉措 給出方法
當前,天津標定了信創主攻、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并駕齊驅的“一主兩翼”產業創新方向,大討論圍繞“一主兩翼”給出了具體舉措。
信息技術發展處處長孫曉強在指出目前信創產業仍存在資本市場活躍度不夠、產業高端人才匱乏、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問題仍然突出后,指出下一步發展信創產業將從加快完善頂層設計、明確產業發展目標體系、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鏈條、推動產業聚集、構建產業生態入手,新的一年里繼續加大與國家部委、大院大所、龍頭企業的溝通交流,以獲取各界支持,爭得國家資源傾斜。
“今年我們要力爭信創產業保持15%以上增長,并積極推動‘中國信創谷’建設,爭創‘中國軟件名園’,打造全國信創產業高地。”孫曉強說。
生物醫藥產業處處長李學杰在發言中稱,目前天津生物醫藥產業在全國的地位顯著提升,2020年在全國36個生物醫藥產業重點城市中經濟實力排名第7位、創新能力排名第11位、資源要素排名第7位。
“但是與我市提出的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目標相比還存在差距。”他說,“下一步,我們將推進生物醫藥產業擴規模、強實力、增品種、創品牌,通過技術、產品、質量升級,帶動生物醫藥產業整體上向中高端邁進。到2025年,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總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產業增加值年增長率超過10%。”
“聚焦高端裝備,我們將持續做好串鏈補鏈強鏈工作,補短板,鍛長板,強企業,著眼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和產業鏈關鍵環節,在提高供給質量和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上下功夫。”裝備工業處處長趙嘉說。
針對招商引項目,合作交流處處長徐玉春給出的招法是緊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緊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緊盯在地企業增資擴能,要在“十四五”期間圍繞構建“1+3+4”產業體系,規劃重大工業項目625項,項目總投資達2.02萬億元。
針對創新驅動引領,科技處處長張力給出的目標是新年內要增加新認定天津市企業技術中心50家以上,新認定國家企業技術中心4家以上,新認定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至2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今年將達到1.53%,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將達到20%以上。”他說。
提振信心 鼓舞士氣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尹繼輝總結道,“十四五”時期,我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放在中央對天津的戰略定位上看,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任務沒有變,但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看,堅定對外開放的戰略方針沒有變,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更加迫切;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題沒有變,但強化創新支撐的要求更加迫切;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戰略中看,三地產業錯位布局的方針沒有變,但產業協同的要求更加迫切。
加快建設制造強市,需要爭創一流的志氣、敢闖敢試的膽氣、一往無前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斗志昂揚的士氣。尹繼輝向大家講述了《跨過鴨綠江》專題片中38軍血戰三所里的故事:“用14個小時在荒僻山路上前進75公里,提前5分鐘搶占三所里,用兩條腿賽過汽車輪子,譜寫了戰爭史上的奇跡。這是怎樣的精神力量在支撐!我們現在正需要這種一往無前的‘三所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