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2025年度全國煤炭交易會上,30余家企業簽約了煤炭中長期合同。此次簽約的中長期合同多為供需雙方自主銜接,交易市場化程度高,有利于企業按照實際合同量履約,為今冬明春煤炭保供吃下了“定心丸”。
隨著寒冬的到來,煤炭供應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煤炭的穩定供應不僅關乎能源安全,更與千家萬戶的溫暖息息相關。
今年以來,鐵路部門在煤炭運輸方面持續發力,通過優化運輸組織、提升運輸效率,為煤炭的穩定供應提供了堅實保障。據統計,鐵路部門每日開行的煤炭列車數量不斷增加,其中重載列車占比顯著提升。以大秦鐵路為例,每日精準開行87對重載列車,其中58對為超兩萬噸的重載列車,高效化解了煤炭主產地的產能與市場需求矛盾。這一數據不僅彰顯了鐵路部門在煤炭運輸中的強大實力,更體現了其對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高度責任感。
在提升運輸能力的同時,鐵路部門還注重加強與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的協同合作。通過科學調度運力,依據煤炭企業的生產狀況與電力企業的需求,精準確定煤炭運輸計劃,為其開通專用線,合理安排列車運行,有效滿足了電廠的年耗煤量。這種“煤炭企業+鐵路+電力企業”的緊密配合模式,不僅提高了煤炭運輸的效率,更確保了煤炭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鐵路部門在保障煤炭供應的同時,還積極推動煤炭運輸的綠色化、智能化發展。通過采用先進的環保技術和智能化管理系統,鐵路部門在煤炭運輸過程中實現了節能減排、降本增效的目標。這不僅有利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更為煤炭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外,鐵路部門還加強了對煤炭運輸的安全監管。通過加大對運煤車廂的檢查力度,確保每一節車廂都符合安全標準,為煤炭運輸的安全暢通提供了有力保障。這一舉措不僅增強了公眾對鐵路煤炭運輸的信任感,更為煤炭供應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打下了堅實基礎。
鐵路部門在產運能力持續釋放的過程中,為今冬明春的煤炭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通過優化運輸組織、提升運輸效率、加強協同合作、推動綠色智能化發展以及加強安全監管等多方面的努力,鐵路部門不僅確保了煤炭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更為國家能源安全和民生福祉作出了積極貢獻。往后,我們期待鐵路部門能夠繼續發揮其在煤炭運輸中的獨特優勢,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